您好,欢迎进入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从新bob博鱼体育闻学生到新华社记者:兜兜转转的“正统”求职路 面面俱到

发布时间:2025-03-04 09:32浏览次数:

  Leo,本科毕业于浙江某高校2024届新闻学专业,入职新华社总社某内设机构采编岗位。曾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浙江日报社、共青团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某高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三门峡日报社等媒体实习,秋招求职意向主要为中央选调生和中央媒体。

  Leo学长用“事在人为”来总结自己的求职经历:“央媒并非高不可攀,久久为功,功夫做到位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如何在求职前寻找对口的实习经历积累媒体经验?如何在求职中展现出类拔萃的能力,过五关斩六将拿下offer?

  A:在大学种类繁多的学生组织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它主要负责运营我们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下文简称官微)。官微的运营十分贴近正式媒体的运营思维,比如指导老师会结合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让我们提前策划选题,或者给定一个选题,让我们自己借助身边的人脉资源去寻找采访线索。在学生组织工作的两年中,我的媒体思维和采写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一方面,官微让我对从策划选题、寻找采访对象、落实采访、输出成稿等媒体流程更为熟悉;另一方面,融媒体的制作让我除文字写作之外还学习了海报制作、视频拍摄剪辑等其他技能,我的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A:我寻找校外媒体实习的方式主要有通过熟人推荐和关注招募信息两种。大一的时候,我来到一个地级市的日报社实习。这个机会是托家里的亲戚朋友介绍的,因为年级比较低,我对媒体机构招募实习生的渠道不够了解。

  大二以后,我慢慢接触到一些线上实习的机会。一些公众号会发布招募线上实习的推文,学校里的就业双选会也会有招募实习生的机会,我们学院的微信群里也会有各种媒体的实习信息,我大三暑假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实习就是通过学院这个途径。除了公开的招募信息以外,还可以寻找老师或学长帮你内推,比如我大二的时候通过学院内推,参加了《钱江晚报》的“钱橙计划”实习。我在浙江日报社的实习也是通过我们学校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介绍的。此前我给他帮过几次忙,他比较认可我。正好他和浙江日报社有一些校企间合作,暑假会派出一些同学去浙报实习,就推荐了我。

  总结来说,首先要学会主动检索信息。如果找不到渠道,还可以求助亲戚朋友、老师学长。但我认为掌握信息,时时刻刻关注信息的更新是最重要的。可能很多同学不喜欢关注微信群、公众号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它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实习的机会。我们这个行业一定要掌握信息,和他人产生信息差。

  A:校外实习往往是从基础、细碎的小活干起。我刚去浙江日报社时也是这样,我一开始会做一些整理资料、剪视频、配字幕这种比较细碎的活。

  后来出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需要我去一个活动现场写一篇稿子回来。虽然这个活动比较次要,但既然记者老师把任务交给我,我就要好好完成,表明自己的态度。正是在一次次完成看似不重要的任务的过程中,我让大家看到我积极阳光的一面,得到记者老师的信任和认可。记者老师觉得我文笔不错,后面就带我出去采访,甚至最后直接告诉我地点和采访对象,让我独立采访。从最开始积累信任到亲自上手采编实践,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抓住一个个微小的机会,你会觉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A:我觉得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因为我是北方人,可能对于去北京工作有一种追求。但据我所知,许多南方或者浙江本地的朋友更愿意留在长三角工作。对我而言,我的家人比较传统,希望我能去北京工作,此外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了央媒以外,还有各部委,机会很多。

  Q:你同时进行了中央选调生的考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倾向进入体制内工作?

  A:我大概从大二开始慢慢思考未来规划。一开始我想要随大流申请保研或准备考研,但在仔细观察社会后,我选择了本科毕业参加工作。我觉得现在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本科生在就业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公有些岗位会注明仅限本科生报考,或者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除去一些仅限硕士的岗位外,注明了本科即可报考的工作岗位其实意味着本科生就足以胜任。而且媒体行业更多还是看重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其实存在一定差别。所以我觉得选择本科就业的同学要有自信。

  我想进入体制内工作是因为个人的性格和家庭的熏陶。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的气质比较适合体制内,因为好多老师同学对我的评价是我“身上有一股正气”。此外,我的家人大多在体制内工作,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中产生了去体制内工作的想法。

  A:我是在11月初关注到新华社公众号校招的公告。登录新华社人才网,可以看到新华社每年招聘的岗位和具体信息,通过网站上传简历和基础信息后,可以选择一个岗位报名。需要注意的是,新华社总社和地方分社的报名是分开的,每人最多可以选择报名一个总社的岗位和一个分社的岗位;但新华社的考试成绩是总社和分社互认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次考试,拥有两个上岸的机会。

  新华社具体的招聘流程分为简历关、线上笔试、线上面试、线下面试和线下实习考察。简历筛选这一关比较严格,竞争比较激烈,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大学期间得有一份好看的bob博鱼体育、拿得出手的简历。(今年招聘设置初试、复试、面试、实习实践、体检、考察环节,相比往年增加了一轮笔试,简历关略有放宽而笔试关更难。)

  简历通过后,新华社在12月份组织了线上笔试。线小时,考察的题目以新闻实务为主,前面五道小题是给句子改错,接下来五道大题的题型有新闻评论、媒介策划、通讯改写消息、起标题等。

  笔试过后是线上面试环节。面试由报考岗位所在的部门组织,我报考的这个岗位录用一个人,第一轮线,第二轮线,最后我和另一位同学去新华社总社进行为期两周的实习考察,bob博鱼体育在实习考察的过程中又组织了一次笔试,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决定去留,整个流程在今年2月份走完。中间面试的节奏比较快,我记得通过线上面试后,我马上接到去总社面试的通知;通过线下面试一周后,又通知我立马去参加实习考察。实习考察结束那天是年二十九,第二天就是除夕夜了。从投递简历到正式录取,流程很多,时间线很长,心中难免焦躁。但我能一路磕磕绊绊走到最后,也可谓幸运。

  Q:关于准备新华社的笔试环节,在知识储备方面可以给我们什么建议?编辑岗和记者岗的笔试题目是否有差异?

  A:因岗位而异,但笔试所考察的基本上和新闻专业是挂钩的,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实务等,另外附加一些时政知识。建议学习其他专业,如传播学、中文系或历史系的同学去了解一些新闻学的基础知识,学新闻学的同学不必恐慌,因为考察的内容和本专业息息相关,此外最好去了解一下求职单位的有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Q:你认为新华社的面试以及实训环节看重面试者的哪些特质?该如何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

  A:我认为面试最大的挑战在于信息的不对等:面试者不了解对面的信息,但面试官却通过简历,对面试者的信息了如指掌。所以我倾向于认为面试是一个回答提问而非主动输出的环节。面试中需要保持平常心、冷静回答,同时对自己的简历有非常细致的了解。

  在面试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对自己的背景、优势有充足的认知。此外,还可以对简历上过往的实习经历和已发表的作品做深入的挖掘,思考面试官可能会提问的角度。比如我在面试时被问到“对过往实习中发表的哪一篇作品印象最深刻?”我当时回答了我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的以“不良资产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阶段性债务青年成长”为主题的报道,这篇报道讲述了一家数字化平台用“数字化”和“送温暖”的方式化解年轻人超前消费而无力偿还,成为失信者的困境的新尝试。bob博鱼体育不同于以往的暴力催收,这家公司为每位负债人打造画像,帮助他们规划还款周期,还会联系社会救济部门帮助失业者寻找工作。这段经历应该是我的一个加分项,获得面试官的认可,从而帮助我通过线上面试bob博鱼体育。

  其次,在面试中要保持冷静。我总结出一个诀窍:无论是否知道问题的答案,都要联系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知识作答。例如线下面试被问到“为什么报考编辑而非记者这个岗位”时,我打了一个比方:“编辑就像味精一样,无论食材平凡还是高端,都需要加一些味精使之更鲜美。新闻也是一样,记者提交的稿件,可能经过编辑的略微修改,文章的气质就会得到提升,也会更加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正是这种方式让我在面试时没有怯场,而是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我记得线下面试的时间是每人五分钟,但我在面试时回答了十几个问题,面试时间达到了十几分钟,和面试官聊得很投机。

  A:我当时被分到编辑片区,这个部门负责每天发送一些重大的时事新闻。但作为一个还不是正式记者的实习生,不会被安排很重要的工作,也没有发作品的机会,需要做的是服从组织纪律,圆满完成各项琐碎的小事。因为央媒的定位不只是媒体,它还是一个政治机关,按时到岗、完成各项指示,都是具有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的体现。我认为比起在业务上给老师们留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打造阳光开朗的人设,塑造积极的状态。你可以多跟老师们请教交流,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这样能给老师们留下好印象。

  A:我觉得能到最后一关,个人能力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能否给人留下靠谱板正负责任的印象。特别在这样的单位中,是否服从组织安排,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真的积极主动,这些特质在工作中是特别需要的。

  A:我认为考公和央媒考试考察的素养存在共通性。两者考察的核心都是考生的人文素养、文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央媒的考试会考察考生的新闻专业素养。对于其他专业考生而言,我可能占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我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新闻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不会做的题目也可以通过人文素养进行判断。

  另一个重要的技巧在于学会科学地“临时抱佛脚”。有时考试时间紧张,不允许我们对一门考试做很多准备。那么在临考前可以上小红书等网站,了解过来人的经验和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根据自己的考试日期和复习效率制定自己的复习策略。不是复习的战线拉得越长考试成绩就越好,有时候考前几天临时突击可能会更加有效。

  A:无论是考公、考研还是央媒求职,对于时事和社会热点都要时刻保持关注。我认为可以关注一些新闻评论类的公众号,比如钟华论、《人民日报》评论、浙江宣传、《新京报》评论、澎湃新闻评论等。因为新闻评论往往是针对社会热点进行评论的,所以媒体发表评论的时事可以视为热点。其次,多看中央媒体或大型地方媒体的头条新闻。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头条等。

  A:我的建议是放宽心,组织上会考虑到同学们的顾虑。中央部委和央媒会提供一些保障性福利,比如收费较为便宜的单位食堂,比市场价格低的公租房和宿舍等,此外,体制内逢年过节会有一些福利。

  作为一个家不在北京的“北漂”,我目前也是租房居住。其实在北京租房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待久了就会习惯。总之,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在北京生存不是问题,还是看个人的人生规划。

  A:首先,可以关注传媒行业一些专门采集和发布招聘信息的公众号,比如“传媒实习僧”“中国记者”等。这些公众号会对招聘信息加以整合和总结,可以省却很多寻找信息的力气。

  其次,自己也要主动搜索感兴趣的媒体的照片信息,比如南方报业集团,上海、浙江的媒体集团等。如果招聘网站上还未发布当年的信息,可以参考往年的招聘日期和招聘渠道。

  最后,要善于利用学校这个平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滚动更新着很多就业机会。此外,在就业季,每个学院都会组织就业双选会,各家媒体都会派人来参加,可以现场投递简历。除了利用自己学校的就业机会外,还可以关注其他高校的就业平台,例如北大、人大的就业公众号。尽可能打开自己信息搜集的网络,接触多元的就业信息。

  A:在求职季,迷茫和焦虑肯定是有的。从2月份新华社实训考察结束,到3月份公安部通知面试,中间我等待了很长时间。当时我挺惶恐的,害怕自己会不会每条路都走不通。当时我觉得人总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我去准备了雅思考试,万一两条路都走不通,出国留学可能会是我最后的机会。

  我觉得人的恐慌是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在当下无事可做。大四这一年除去求职,自由时间相对比较多。人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难免会预设不好的结果,感到非常焦虑。因此我建议学弟学妹在求职的空窗期可以找一些感兴趣的活动或兴趣爱好,甚至去找一份实习,让自己忙碌或充实起来,从而有效填充内心的不确定感。

  Q:现在对求职的阶段进行复盘,会觉得求职的自己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

  A: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点是目标明确——考入体制内。只有目标明确,才有发力的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对于不同省份的多场选调生考试,我也做了计划表,基本做好了时间规划。

  感到遗憾的一点是因为心理焦虑,我当时的精神面貌和身体情况都不太好,经常熬夜也不再运动。对于本科求职的同学来说,大四这一年确实很有压力,但我觉得还是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有空多去户外运动,通过这些方式缓解压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020-88888888